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学问
来源:人民日报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犹如一道真理之光划过暗夜长空,为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指明了方向。170年过去,世界已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人们依然被《共产党宣言》的墨香所浸染,马克思主义真理仍然散发着夺目光芒,穿越历史,照亮今天,指引未来。
马克思主义为何经久不衰,至今仍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指路明灯?究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一门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实现人类幸福这一终极命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对幸福的探究和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价值指向。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追求幸福的发展史。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追求,也是其奋斗终生的根本目标。无论是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还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伟大著作中对人类幸福的源泉、前提、意蕴、特征、实现路径等的深刻解答,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奋斗诠释了对人类幸福的理解、向往与追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科学理论体系,基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孜孜探求如何实现人类幸福。马克思主义主张不仅要追求政治解放,而且要追求人类解放;强调不仅要克服人的本质的异化和片面发展,而且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不仅追求“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将赢得整个世界”,而且追求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为谁谋幸福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伟大的,就在于其对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不懈追求,对全人类幸福的永恒关注。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标明自己的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正是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源头所在。
马克思主义从不否认自己的阶级立场和价值追求,从不宣称自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绝对体系”。它作为一门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的学问,不是在追求绝对真理中自说自话,而是致力于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寻找一条康庄大道;不是在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讨论泛化的道德幸福,而是以具象的生动主体替代历史上其他思想的抽象主体;不是为其他阶级、少数人的利益和幸福寻求学理性阐释、合理性证明,而是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探索、奋斗。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始终没有偏离“为了谁”——最广大人民这一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答如何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问题。幸福从何而来,怎样获得?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作为主体的人去创造、去追求、去奋斗。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中,马克思拿起人民主体性这个批判的武器,确立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一世界观,以人民的现实幸福向虚幻幸福宣战。《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更是使无产阶级有了实现自身幸福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变成科学,广大人民追求和实现幸福也由此成为可能。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方面,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紧紧依托人民的主体性,以主体性作为批判的武器来指引革命理论与实践,人类社会才能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民才能获得解放进而实现幸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追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主体性的张扬与奋斗来获得幸福这一实践取向。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作为一门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历久弥新、价值意义历久弥巨,必将继续指引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