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采清奇、道骨仙风的老人,虽年愈七十六,但仍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在党的理论前沿默默耕耘,谱写华章,他的睿智因著作累累而发挥极致;他的韶华因不息奋斗而厚重精彩;他博学高深、德高望重,彰显红色学人王者风范;他建树多多,沉稳低调,彰显政界精英清廉正气;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共产党人的模范先锋,是喧嚣世界里静默闪光、恒久绵延的力量。
旗帜精神 亮耀中华
——记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刘海藩
文/ 邹红梅
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思想者、理论者和文化者,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走在时代的前沿,立于历史的潮头,乘长风破万里浪。他们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因为思想、理论、文化凝结的力量能穿越时空,激荡世界。 走近刘海藩,聚焦一代宗师的鲜活绽放,领略红色学人的神圣崇高,让迷失在膨胀物欲中的灵魂,豁然知返,让困惑无所适从的身心内外嬗变,让迈向优质生存的步履欣然启程,坚实泰然。
艰难求学路
一个夏秋交替的凌晨,天刚蒙蒙亮,在风光旖旎的三湘明珠娄底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位举止儒雅的村民,踏着晨雾送儿子远行。临别,他对儿子说:“今天开始你要走向社会了,你的学问还很浅,练武也只练了七八个寒假,仅会一点花架子,防身恐怕不行,我教给你一个护身符,就是多栽花,少栽刺;严律己,宽待人。”在少年点头铭记心间时,父亲又深情地说:“记住你的名字叫海藩!海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藩是堤坝、藩篱,有自我保护的意思。这个名字的含义可以用一句话表示:‘能容方作海,平易自为藩’。在社会上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有包容之心,容人之量,平易近人,平和待人。” 那年刘海藩16岁,是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新中国的建设正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干部。人民革命大学成为了这些青年学子的革命摇篮。 刘海藩的母校湖南省立十五中(今涟源一中),保送这位要求进步的学子到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接受了三个半月的培训,培训内容是一本《社会发展简史》,一本《毛主席著作》。培训期间,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刘海藩非常感念母校,离校时曾留给班上一幅对联: 洋洋哉,聚知识宝藏,革命宏论,历史荣篇,光明山亦光明海;煦煦也,有淳和学风,不倦良师,关爱益友,习为学更习为人。 三个半月之后刘海藩被分配到中南有色金属管理局。是金子总会闪光, 刘海藩的文采很快被单位发现,不久他就由生产技术处调政治处从事文字工作,1954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又荣升为冶金建设安装公司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1957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在党的“八大”提出的要培养我们党自已的理论家的号召,刘海藩很幸运被选送到湖南省委党校理论教研班学习。教研班的主要课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一年毕业后,刘海藩被分配到株洲市委讲师团担任专职理论教员。当到新的工作岗位,看到讲师团的同事大部分学历、水平都比自己高时,很是仰慕,他深有体会:从事理论工作,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学养,要想成为一个理论家,光靠自身的刻苦学习还不够,还必须接受正规系统的深造。1959年,他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走进人民大学的校门,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如饥似渴地勤学钻研。虽然国家困难,一日三餐都只能半饱,但身为学生支部书记的刘海藩,用诗句鼓励同学们“寒风送我接春光,路有艰辛志勿徨,肚里缺粮多鼓气,心中温饱籍书香。”每每回忆起人大的学习生活,刘海藩总是感慨万千地说,中国人民大学不愧是一所马克思主义的殿堂,那里大家济济,校风、学风更是“拾级书山上,春风面面迎;撩人心结处,润物细无声。”
迟到的春天
1964年7月,刘海藩从人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党校。这一年他已近30岁,生日那天,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首七律:半生流水几回惊,曲折回环别样情。得失几何休计较,炼丹一念总持恒。 先师此日言而立,弟子今朝幸入廷。执政培英唯此府,传经先自苦修行。 让刘海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中央党校这个庄严的理论阵地,他竟然会因与康生的一次面对面交锋受到牵连而被造反派抄家和停止办公室工作,开始体力劳动。那时刘海藩每天要踩着三轮车,到海淀镇拉十几箱桨糊,放到一排口径1米多的大缸里,加水和匀。后来,中央提出要节约粮食,他就每天到海淀区的青龙桥山坡挖“神仙土”(一种粘性很强的土),拉回放进大缸里,加水泡透搅匀。这种体力劳作一直被持续两年多,接下来又是“五七”干校的劳动改造。 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工作秩序要恢复正常,在干校劳动的人要回原单位或另分配工作。在决定去向时,刘海藩因爱人刘莲由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铁局工作,“文革”中受到牵连被发配到鄂西山区修铁路,于是他便向组织提出去鄂西爱人的单位,解决分居问题。1973年,刘海藩被分配到了襄樊铁路分局,开始当理论教员,后任宣传部副部长。1976年夏,刘海藩又被造反派送到河南南阳铁路“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5月,胡耀邦同志来党校工作,中央党校开始复校。1977年8月,刘海藩收到回中央党校工作的调令,他谢绝了铁路部门领导的再三挽留,于9月份重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理论阵地——中央党校。
主编中国第一部国民经济管理教材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9年4月,春回大地,一个学术的春天已经来临。4月间,300多名学者出席了在无锡召开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理论研讨会。在经济学教研室工作的刘海藩与王珏同志一起参加了这个会议。这是我国经济学界第一次研究和承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第一规律。 1981年,中央党校首次开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即中青班。刘海藩负责下班授课。当时经济学教研室主要以领读的形式为学员讲解《资本论》原著。那时,学员们反映,希望能学习一些经济管理及适应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课程。在当时,不但中央党校没有经济管理教材,全国各高校也没有。于是刘海藩就与孙钱章、王瑞璞等骨干教师共同策划,把北大、辽大、复旦、山大等高校经济系的专家请到一起研究讨论,参阅了国外十多本经济管理专著,以及中央有关经济建设的文件,很快主编完成了书稿,定名《国民经济管理学》。我国第一部国民经济管理教材问世了。《国民经济管理学》为国民经济管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国民经济管理学》作为干部教育和高校的教材,连续使用了七年,七年间修改三次,再版七次,发行量很大。在此后的几年间,刘海藩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展到宏观管理、企业管理和领导科学领域。
数易其稿 中央颁布《党校工作暂行条例》
1982年,中央任命著名教育家蒋南翔同志为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校委决定制订《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由副校长陈维仁同志领导,刘海藩具体负责。 《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从调查研究开始,经过20多次大小讨论会,五易其稿,历时3年多。但在1987年却因故搁置。1989年9月,薛驹同志担任常务副校长,提出了党校工作的规范化。《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再次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这项工作仍由已担任副教育长的刘海藩负责。 1992年,中央党校在包头召开由薛驹同志主持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乔石同志到会,主题是讨论《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会上,刘海藩作了关于制订条例情况的汇报。会议原则上通过了这个条例。虽然条例当时没有正式颁布,但实际上已在全国党校系统贯彻执行。 党的十四大闭幕以后,1993年胡锦涛同志开始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在一次校委会上,胡锦涛同志听取了关于《中央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制订情况的汇报后,强调了出台条例的必要性,并指出党校工作需要规范化。其后,胡锦涛同志对暂行条例进行了认真的审改,并把刘海藩与常务副校长汪家镠同志约到中南海对暂行条例进行讨论研究。胡锦涛同志逐条、逐句认真审阅后,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增加了两条重要内容:一是“把党校办成轮训和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二是“中央党校培训班主要培训地厅级中青年党员干部,同时吸收少量优秀的正县、处级党员干部参加。” 在研究条例时,胡锦涛同志曾谈到了自己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感受:“我在党校学习一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都是在这里学的,一年的学习为我打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使我终身受益。”他还强调指出,县委书记是我们党最基层、是广泛接触群众的一个岗位。因此,县委书记一定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县委书记一定要到中央党校接受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刘海藩汇报说:“过去,县委书记一直是省级党校的培训对象。全国有2700多个县委书记,如果他们来中央党校培训,房子是个问题啊!”胡锦涛同志听了后马上表示:“县委书记很重要,让他们到中央党校培训效果会更好,房子不够,可以盖一些”。 《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修改完毕后,又在由胡锦涛同志主持的中央党建领导小组会上进行了讨论。会上,刘海藩作了关于《党校工作暂行条例》若干问题说明,最后胡锦涛同志宣布“原则通过”,报中央常委。中央常委通过后,于1995年9月6日以中共中央11号文件颁布。
追求真理 无悔终生
自到中央党校工作以来,刘海藩从一个基层教员一步步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成为了一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他积极参与并见证了中央党校的建设和发展,对党校的教学、科研、培训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参与策划组织全国的理论研究,参与和见证了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他以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为终身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为党的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特别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关系。他既熟悉经典原著,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研究。1979年,他在课堂和报刊明确提出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981年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前提。1982年,访问欧洲归来,在出访报告中提出:必须扩大开放才能感受到加快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1982年,他又提出了打破劳动力的统包统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体制基础。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针对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出现地片面强调发展越快越好的论调,他提出“要使‘硬道理’过得硬,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延续性、高效率,才是真正的‘硬道理’。”90年代,在国企改革出现各种歧义的时候,他在中央主要媒体发表了题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企业改革不要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文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还十分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他要求他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要读一点国学,最低标准是读一部《论语》和必要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方面的著作。 他先后主抓多个国家课题,除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国民经济管理学》之外,还编著了《城市经济学》、《涉外经济学》、《中国金融问题》、《现代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毛泽东思想综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正气》、《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等十余部专著,并主持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宝库》《邓小平理论文库》、《领导科学文库》等大型工具书。退休后,他继续担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为领导科学这门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还担任着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的特邀研究员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并继续在校内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 2007年,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出版了当代30位理论家的自选集。《刘海藩自选集》被作为重要书目推出。在这部自选集中,刘海藩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客观、科学地诠释。 为了回答当前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还管不管用”的问题,刘海藩把自选集的第一篇定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关于“是应该用中国特色理论指导经济建设还是用西方理论指导经济建设”?刘海藩把自选集第二篇定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经济建设》。关于“市场经济体制要不要社会主义”?刘海藩在第三篇明确回答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国有企业怎么改”?他在第四篇提出:《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五篇则对合理开发资源,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阐述了自己的科学观点。
刘海藩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曾先后兼任中央党校党委副书记、书记、研究生院院长、函授学院院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管理学》、《城市经济学》、《涉外经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领导者的素质与领导规律》、《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国领导科学文库》、《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新探索》、《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正气》、《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及《刘海藩论文选》等。
刘海藩观点集纳
谈毛泽东思想
毫不动摇地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不仅是因为它过去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而且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确立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在现在,在将来,都是我们治党治国治军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概括,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各个领域里不断取得伟大的新成就。
谈领导干部要勤读书
领导干部读书最重要的目标有三,一曰明理,二曰启智,三曰修身。也就是明晓事理,提高智能,陶冶情操。通晓事理,是在社会上做人的起码条件。对于一个共产党人来说,仅此还不够,必须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进行读书学习。 提高智能,应当说是各级领导干部最迫切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读书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真正使我们党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型政党。读书修身,陶冶情操,历来是从政者的必修课。一个人即使有追求好品格的愿望和觉悟,也还是要通过多读书勤学习加以完善和把握真谛。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真正目的。领导干部的学以致用是双重的,一要自己提高素质,践行科学发展观,二要教育群众提高素质,领导群众践行科学发展。
谈领导干部落实执政能力
落实执政能力关键要落实到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上。领导者核心能力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是三种能力的融合。第一个是认识力,第二是践行力,第三是感召力。领导干部的这三种力融合起来就是一种核心能力。认识力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是战略思维能力的基础。 践行力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策划力;二是组织力,组织力内涵比较丰富,包括体制机制的制定,也包括人才使用;三是创新力;四是应变能力。感召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宣示力,二是亲和力,三是感染力。人的品德也是一种能力,一个领导者的品德在他的领导力里面是很重要的软实力。如果品德高尚,就有威信,就能带动群众,推动工作。
谈领导干部要坚持创新
马克思主义其本质是批判的,具有与时俱进的革命品格。领导创新,就是这种品格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通过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我们共产党人遵循这一规律,就必须坚持革命,坚持创新,包括对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坚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生动体现,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遵循领导创新的规律,首先,要有理论创新的责任感,增强敢于理论创新的勇气。其次,创新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的正确路线。第三,坚持领导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第四,要有排除万难、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心浮气躁、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虚与应付,都与领导创新无缘。只要领导干部坚定不移地追求创新,就一定能够摘取到领导的真理之花。 谈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大众的公仆,要讲正气,应该做到:认清形势 ,把握大局; 正视现实, 迎接挑战 ;掌握规律, 坚定信念; 讲究策略 ,稳步前进; 励精图治, 勤政为民;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恪尽职守, 办事高效 ;清正廉洁, 拒腐防变 ;惩恶扬善, 扶正祛邪 ;选贤任能 ,整肃吏治; 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 坚持党性 ,不屈不挠 ;正直坦荡, 表里如一 ;立党为公, 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 维护团结;廉洁自律 ,无私奉献。
谈金融危机的形势与对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迅速波及和影响中国。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下大气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对我国经济有所冲击,影响不容低估。但我们有30年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清晰战略思路,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有较充裕的资金供给,经济上有较大的自我回旋余地,加上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就铸造了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变风险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谋求新的发展。
谈“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所提出的,关切到党和国家前途与发展的重要政治命题,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是符合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先进政治命题。这个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人才强国战略,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知识经济形态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